跑步二三事 - 一條繩子的默契,牽起彼此向前奔跑的動力
年後跑者們引頸期盼的首場重點賽事 – 2022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因國內疫情持續嚴峻,主辦單位經過再三評估並納入多方意見後,做出取消賽事的艱難決定。對於以此為目標賽事的跑者而言,儘管突如其來的改變令人氣餒,但十幾週辛苦訓練是對自我實力的累積,為下一場戰鬥做好充足準備。
渣打馬一直是台灣最多視障跑者參與的馬拉松賽事,相信參加過渣打馬的人一定曾在賽道上看見視障跑者和陪跑員的蹤影,為他們加油打氣。一條繩子牽起兩頭的人各自在奔跑,可別小看這短短的繩子,它可是具備導引、感受、保護等功能,讓視障跑者能安心跑向終點。
|視障跑者與陪跑員,密不可分的跑步夥伴
一條30公分的陪跑繩,像兩人三腳般配合著彼此的步伐,串連著視障跑者和陪跑員彼此的信任,也串起一同對跑步的熱情和革命情感。陪跑員,換言之就是視障跑者的眼睛,按當下跑速評估,透過聲音告知路況,提醒上下坡高低差,閃避路面不平或障礙物。通常陪跑員體力會比視障跑友好一些,譬如全馬成績4:30的陪跑員,會搭配著5:00的視障跑者,這些都需要花費長時間的搭配與訓練,讓彼此在步頻、擺手跟配速能達到一致的默契,在賽前事先溝通好,就可以互相跑得輕鬆又長久。
「當我們帶領著他們, 指引著他們方向時,他們是全心全意的把自己交給你也信任你。而他們的樂觀與傾聽更是給我莫大的鼓舞跟滿足,靠著我們的雙眼,讓他們可以恣意地邁出步伐,讓他們可以地享受這世界。」視障陪跑員 Phoebe Li 在運動筆記網誌中分享。
陪跑員的工作並不僅僅只是跑步而已,從開賽前的寄物、路線介紹、活動現場狀況協助等就已經開始;比賽過程中更需要全神貫注,不僅要留意自己的狀況,更要時時刻刻確保視障跑者的安全,過程中也需要留意體能狀況,一切以安全作為最高準則。與其說陪跑,更像是團隊的夥伴,一路並肩同行,當其中一人有狀況時,必須一同停下腳步排除困難,疲累的時候互相打氣加油,抵達終點時一同分享喜悅。
|不需要跑得快跑得遠,也能成為視障陪跑員
每一位視障跑者和一般跑者一樣有不同的體能與跑步速度,唯一不同的是視障跑者要出門運動,除了克服視覺上的不便外,需要更強大的心智與毅力。一位陪跑員的養成,也不是僅只是牽起繩子就能出發,是需要經過培訓與練習,通過一定時數的教育訓練或實地演練,拿到「陪跑受訓證書」,以及參加「居家練跑」培養默契和信任,才能和視障跑者一起站上賽道,參加路跑的賽事。有興趣的跑者,可報名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的培訓計劃,不管任何速度距離都可加入成為視障陪跑員,成為黑暗中的光明。
|看不見的馬拉松,陪跑每一公里的感動
每個人跑步都有不同的信念,只要持續努力堅持,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情,視障跑者在賽場上奮力不懈,繼續讓生命活得更精彩,甚至能與一般跑者一樣完成一百場馬拉松,成功挑戰「終極殿堂」波士頓馬拉松。
一場賽事並不只是用眼睛看,用雙腳感受地面每一個細微起伏,用耳朵聽見自己的呼吸以及加油聲,視障跑者和陪跑員,牽住的不只是一條陪跑繩,更是牽起彼此向前奔跑的動力,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