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明賞 致敬台灣第一位奧運馬拉松選手,一起來做選手的後盾!

大家可能知道近幾年參加奧運田徑項目的國手有吳文騫、張嘉哲、何盡平、謝千鶴等選手,但你知道臺灣首位登上奧運會馬拉松殿堂的運動員是誰嗎?就是馬拉松之王」陳長明先生(1955-2019),曾參加1984洛杉磯奧運和世界田徑錦標賽馬拉松項目,同時也是臺灣第一位馬拉松突破 2:20:00 的運動員。「長明賞」便是以他而命名。

圖片來源:中央通訊社

一個長跑運動員的誕生

許績勝老師曾經提過,一個運動員的養成,必須有六大元素的配合缺一不可,包含了選手父母、學校、企業、國家政策、選手本身、教練。一個長跑運動員的養成,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是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因為長跑的訓練與其他運動相比,本就相對枯燥,必須耐得住性子才能看到成果。除此之外,長跑也是一個重心理素質的運動項目,選手也多是在30歲才進入生涯顛峰。

2013起國內北中南路跑賽事舉辦盛行,2017世大運在台灣舉辦,加上運動品牌在跑鞋科技創新和人類馬拉松極限突破的聲量加持,讓台灣的長跑逐漸有整體性的提升,有不少長跑選手、素人跑者激發出動力不斷進步。然而,台灣田徑好手踏上國際賽場為國爭光,面對爆發力強大的歐美選手,依舊相當不易。

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成功從來就不是一步登天,須付出多少的心力才有機會逐步達成

不受限,就有辦法看到無限可能

隨著資訊越來越發達,跑者擁有更多的管道獲取國內外新知,且樂於嘗試新的週期化科學訓練和各名家課表,社會風氣的改變讓許多素人跑者也紛紛投入專業訓練中,不過回歸競技選手本身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在台灣田徑不像籃球、棒球等熱門運動擁有職業化賽制,資源與光環也相對稀少,因此許多選手經常處在為了訓練與參賽籌措經費,跑不出成績又得不到家庭與社會支持,在夢想與現實間拉扯,讓他們在選手生涯的黃金期選擇下了車,放棄追夢。

十年磨一劍,拋磚引玉做選手的後盾

忍受疲勞克服低谷,想得到成功的掌聲,得先學會忍受訓練的孤獨;為成就目標而努力不懈的運動員,平時都值得你我更多的關注尤其國內年輕有潛力的運動選手相當多,尤其在歷經近兩年的疫情衝擊下,許多重要賽事再度面臨取消或延期,勢必對選手備賽的訓練造成影響,邁向職業成為國手之路除了訓練外,也必需面臨資源取得稀薄和現實環境的挑戰。

「長明賞」由臺灣長跑競技網及社會永續發展推廣協會於2021設立,一方面藉此獎項提升台灣長跑選手的榮譽感,二方面也提供資源給最頂尖的選手們,期盼能提升台灣長跑在國際田徑界地位,讓選手能追尋更長遠的舞台,達成夢想。

全臺第一個專屬長跑運動員獎項

長明賞已經過第一階段成績遴選(2020/12/1-2021/12/31期間,選手於世界田徑總會所認可之5000 M、10000M、半程馬拉松、馬拉松賽事出賽一場以上,且獲得世界田總積分800分者,可被推薦為候選人),並經由委員會評分與網路票選兩部分加權評選。

圖片來源:臺灣長跑競技網

目前已進入第二階段網路票選階段(2022/1/11 2:00-2/10 23:59),相信很多跑者們一定很想知道,一般民眾和企業可以如何來支持「長明賞」呢?

👇用行動支持長明賞👇

🏆 踴躍投票,為卓越田徑運動員打氣
透過參與網路人氣票選,讓更多台灣長跑運動員被看見
👉 <<第二階段網路票選>>

🏆 小額贊助補給包,用行動支持鼓勵
一間二顧公益行銷平台專案計畫「運動補給包」幫助選手減輕訓練負擔
👉 <<小額贊助連結>>

不只運動員,每個人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劇本和目標,然後全心全意投入。 -大迫傑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